澳门青年国际艺术文化协会

马山楚墓N15直裾袍(战国)
所谓「裾」,文献中通常指衣服的前襟、后襟。直裾是指:平铺状态下,深衣的前襟(领缘)与下裳拼接处为止口,下裳左右两侧均为直线,下裳摆底端基本呈平直状。
战国时期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直裾袍,编号为N15。层次来看是外衣,衣长200厘米,袖展345厘米,穿着身份猜测是士阶层以上。

直裾深衣(西汉)
「深衣」是古代汉服体系的一条重要发展脉络,其源头在上衣下裳,直裾深衣是先秦两汉时期古人的重要服饰。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直裾深衣,袖通长250厘米,身长129厘米,交领,右衽。

唐制大袖衫(唐)
盛唐后开始流行,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时期上升为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花钗大袖」。
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游园当中的贵族妇女形象,穿着纱衣长裙,袖口长而宽大。这种晚唐代表服饰沿用至明末,宋、明皆有出土。

宋制大袖衫(宋)
宋代大袖,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宋大袖衫对于宋朝女子来说是属于大礼服,一般在婚礼、受封等重要或特定的场合使用。
大袖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可拖地。着此大袖衫时须配以精致华丽的首饰和妆容。

明制圆领蟒袍(明)
蟒袍,又被称为蟒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蟒袍款式为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袍长及足,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
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