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Four

*Chinese version only

《利東街的小倆口》

曾經有一首唱到街知巷聞的《囍帖街》,然而歌詞背後,在重建過的利東街中生活其實是怎樣呢?王生、王太的故事告訴我們,原來在拆卸後的利東街會演變成「龍鳳配/學會適應」和「世界停/我倆仍盡興」。

筆者在接觸王生之前,以為印刷喜帖這種相對傳統的行業是世襲的,但原來王生卻是中途入行的子弟。「起初也是覺得年紀大了,開始想創業,於是選擇印刷喜帖這一行。因為這一行充滿着歡樂的氣氛,望見新人籌備婚禮的笑臉,會令我感受到他們的喜悅。」他說。於是王生學師五年後便在利東街一即為人熟悉的「喜帖街」中,開設自己的店舖「新啟達」。

關於利東街從前的風光事蹟,王太指出當時請柬印刷的收入已可作整間店舖的收入來源,甚至足以讓他們聘請員工幫忙,及在香港設立自家工廠,進行印刷生意。其時,雖然店舖設有其他服務例如售賣文具、卡片印刷等等,但由於喜帖印刷已佔用工廠的大部份資源,故他們只需專注在喜帖生意。而且他們從不需擔心客源的問題,因為無論是本地準新人或是外國旅客,都會來利東街印製喜帖,許多時在旺季根本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甚至有些日子廠房趕工也趕不及。為了不耽誤新人的程序,他們會介紹客人到左鄰右里的喜帖舖進行印刷,所以他們街坊和租戶之間的關係都非常密切。

後來政府宣佈利東街改建,王生、王太亦曾經想過,倒不如與大部分利東街的租戶一樣,選擇光榮結業,享受退休人生;但很快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們不捨得離開這個他們熱愛的行業,只是現實上不得不另覓地方作新舖之用。後來新啟達搬舖,在灣仔分域街和聯發街交界租用了新的舖位。雖然與利東街的舊舖只有三百多米之隔,但他們認為整個氣氛已不大相同。從前一整條街有超過二十間印刷舖,現在有過半數已結業,剩下的印刷舖只可以四散在灣仔的角落之中,失去往日熱鬧的氣氛。

同時,搬舖後除了客人再難以在一個如此集中的地方去尋找喜帖印刷公司外,王生、王太亦面臨另一個問題:互聯網和網上購物的出現。從前的新人大多數會選擇到門市挑選合意的款式再進行訂製,但網上購物的興起可為新人節省部分時間,方便之餘,更因為沒有門市租金的壓力,而令印刷費用更便宜,故此管帳的王太稱當時的生意可算是一落千丈,最困難時連租金也不能支付。曾經靠喜帖生意支撐起整間店舖收入的他們,亦要開始加入更多不同的產品,以維持收支平衡,例如不同節日的裝飾品和利是封等。王太有一句更令筆者感到十分深刻:「我從沒有想過要放棄,為了這店舖我甚麼也可以賣,即使要我置張枱賣魚蛋也行。」雖然像開玩笑,但反映到王生、王太夫婦為了新啟達的店舖、為了堅守這個行業,願意可以付出多少心血。王太更願意為了先生的事業而想盡辦法、千方百計地去守住這一門生意。終於,他們守到了,得到一個重回利東街的機會。

利東街拆卸重建後,被發展商改建成為新商場;在2016年商場落成後,王生、王太獲發展商邀請搬回利東街重新設店。他們考慮後便決定搬回利東街,縱使舖位以及整個氣氛與從前不同,但他們仍然覺得回到利東街這個熟悉的老地方,有助顧客認識從前的喜帖文化,以及吸引更多客戶光顧。當然搬回商場開店會有一定的限制,除了店舖尺寸與從前相差很遠外,裝修上需要配合發展商的計劃,裝修用料需要足夠華麗,以及售賣的貨品也需要初步的審批,但幸好發展商願意提供租金優惠給他們,以減輕他們的負擔。他們坦言現在印刷喜帖只佔生意額的少部份,大部份都由售賣自家製百家姓利是封和商業公司邀請卡等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但王生王太仍然願意回到這個令他們建立一切的地方重新開始,希望可以令其他人記得利東街曾經擁有過的喜帖事業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