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东街的小俩口》

曾经有一首唱到街知巷闻的《禧帖街》,然而歌词背后,在重建过的利东街中生活其实是怎样呢?王生、王太的故事告诉我们,原来在拆卸后的利东街会演变成「龙凤配/学会适应」和「世界停/我俩仍尽兴」。

笔者在接触王生之前,以为印刷喜帖这种相对传统的行业是世袭的,但原来王生却是中途入行的子弟。「起初也是觉得年纪大了,开始想创业,于是选择印刷喜帖这一行。因为这一行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望见新人筹备婚礼的笑脸,会令我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他说。于是王生学师五年后便在利东街一即为人熟悉的「喜帖街」中,开设自己的店铺「新启达」。

关于利东街从前的风光事迹,王太指出当时请柬印刷的收入已可作整间店铺的收入来源,甚至足以让他们聘请员工帮忙,及在香港设立自家工厂,进行印刷生意。其时,虽然店铺设有其他服务例如售卖文具、卡片印刷等等,但由于喜帖印刷已占用工厂的大部份资源,故他们只需专注在喜帖生意。而且他们从不需担心客源的问题,因为无论是本地准新人或是外国旅客,都会来利东街印制喜帖,许多时在旺季根本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甚至有些日子厂房赶工也赶不及。为了不耽误新人的程序,他们会介绍客人到左邻右里的喜帖铺进行印刷,所以他们街坊和租户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后来政府宣布利东街改建,王生、王太亦曾经想过,倒不如与大部分利东街的租户一样,选择光荣结业,享受退休人生;但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们不舍得离开这个他们热爱的行业,只是现实上不得不另觅地方作新铺之用。后来新启达搬铺,在湾仔分域街和联发街交界租用了新的铺位。虽然与利东街的旧铺只有三百多米之隔,但他们认为整个气氛已不大相同。从前一整条街有超过二十间印刷铺,现在有过半数已结业,剩下的印刷铺只可以四散在湾仔的角落之中,失去往日热闹的气氛。

同时,搬铺后除了客人再难以在一个如此集中的地方去寻找喜帖印刷公司外,王生、王太亦面临另一个问题:互联网和网上购物的出现。从前的新人大多数会选择到门市挑选合意的款式再进行订制,但网上购物的兴起可为新人节省部分时间,方便之余,更因为没有门市租金的压力,而令印刷费用更便宜,故此管帐的王太称当时的生意可算是一落千丈,最困难时连租金也不能支付。曾经靠喜帖生意支撑起整间店铺收入的他们,亦要开始加入更多不同的产品,以维持收支平衡,例如不同节日的装饰品和利是封等。王太有一句更令笔者感到十分深刻:「我从没有想过要放弃,为了这店铺我什么也可以卖,即使要我置张枱卖鱼蛋也行。」虽然像开玩笑,但反映到王生、王太夫妇为了新启达的店铺、为了坚守这个行业,愿意可以付出多少心血。王太更愿意为了先生的事业而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地去守住这一门生意。终于,他们守到了,得到一个重回利东街的机会。

利东街拆卸重建后,被发展商改建成为新商场;在2016年商场落成后,王生、王太获发展商邀请搬回利东街重新设店。他们考虑后便决定搬回利东街,纵使铺位以及整个气氛与从前不同,但他们仍然觉得回到利东街这个熟悉的老地方,有助顾客认识从前的喜帖文化,以及吸引更多客户光顾。当然搬回商场开店会有一定的限制,除了店铺尺寸与从前相差很远外,装修上需要配合发展商的计划,装修用料需要足够华丽,以及售卖的货品也需要初步的审批,但幸好发展商愿意提供租金优惠给他们,以减轻他们的负担。他们坦言现在印刷喜帖只占生意额的少部份,大部份都由售卖自家制百家姓利是封和商业公司邀请卡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王生王太仍然愿意回到这个令他们建立一切的地方重新开始,希望可以令其他人记得利东街曾经拥有过的喜帖事业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