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One

*Chinese version only

《漂流的小說》

戲劇或小說,都在描繪人的命運,不論篇幅長短,總要留下轉折處,夠無常才像現實。而灣仔活道,街道雖短,轉折急劇。走進活道,找到一面典雅的招牌「精神書局」。這裏的二手書和故事主角黃寶龍(Sam),默默展示了命運的峰迴路轉。

Sam承接了爺爺在1958年創立的家族生意「精神書局」,一家專賣二手書的書店。在此之前,Sam的人生無論在身份或時空都在急劇轉變。小時候的Sam因母親帶去試鏡,而入行做了演員,比起一般小孩,他見過、經歷過更多,拍攝過不少廣告及影視作品,如《大時代》、《四個32A和一個香蕉少年》、《CYC家族》等,從不同的劇本中體驗不同的人生。成為了有名氣的小演員,為他帶來不少工作機會,令他得到了許多開眼界的機會,例如去日本、印尼等地拍攝,又見識過日本電視台及西洋電影的製作,還有九十年代影視圈的風光。反而在校園中,卻是低調地生活。回想當小演員的日子,在拍攝場地和其他小演員的玩耍時光,Sam覺得非常快樂。Sam認為到青春期時,未懂面對角色的需要,而在拍攝中表現不佳,引致後來少了工作機會。

告別演員的身份後,也是中學畢業後的日子,Sam發展了零售生意,試過售賣歐洲護膚品、鞋、韓國時裝等,而需要到不同國家採購。經歷着地域上的飄泊多年後,家族生意精神書局因老夥計退休而人手不足,Sam便在兜轉間,回到了書局幫忙。面對租金壓力等困難後,才發現一直沒真正了解書局,也漸漸明白書本及文化傳承的價值。Sam有感能將自己做生意的經驗帶回書局,將生意和二手書文化延續,建立了他的使命感。

後來經歷西環店的業主想把店舖收回,Sam便另覓地點,最終找到灣仔活道的舖位。搬到灣仔之後,見到灣仔區不一樣的氣氛,多了願意停下細閱書本而有活力的客人,比起西環店以舊街坊為主,這裏有街坊,也有不少新客。面對實體書式微,不少書店經營困難,精神書局卻在此找到生存空間。加上遇上移民潮,港人留下了大批書籍,都交到了精神書局,書籍從而得到新生命。

精神書局的名字由來,Sam猜想是指書可作人的精神糧食,令靈魂飽足。對於走到經營書局這階段,Sam形容這不是重生,是進化,大概是指生命的蛻變。回望過往人生的經歷,Sam津津樂道,但比起以往的雲遊四海,或者做演員時經歷過的五光十色,他在書店裏找到一份使命感。能為書本找到最好的歸宿,滋養下一個讀者,也豐富書本的生命。正如書局的名字,精神隨年月經歷增長,Sam和精神書局也在灣仔開啟了新一個章節,過着更豐盛的生活。